2016-03-07 09:00:04

家里來的七人都是見過面的,而且全是長輩,年紀最大的是我的三叔,已經(jīng)年過六旬,這次行地獄破法事主事的就是他。

我不解的問羅天寶道:“二哥,不是說要去尤晴母親的墳做事兒嗎?怎么來林子了?”

“先看著吧,肯定會知道答案的。”

只見這七人到了林子里,也沒人說話,各自在尋找著什么東西,過了大概有十來分鐘,就聽年紀最小的小姨道:“三哥,這里有一個。”只見她站在一株高大的白樺樹下指著高處道。

順著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樹梢上掛著一個巨大的蜂房。

三叔點點頭道:“老六,你把東西弄下來。”

于是年近五十的六叔緊了緊褲腰帶,背著一根類似于撈魚網(wǎng)的桿子,手腳極其敏捷的朝樹上爬去,雖然是上了年紀的人,但爬樹之敏捷年輕人也比不了,眨眼間他就到了樹桿頂端,但此時距離吊在樹枝上的蜂房還有一段距離,于是他取下背上的桿子朝蜂房伸去。

這個動作看似簡單,其實很難,因為站在樹上立腳之處本就不穩(wěn),而他還要單手握桿朝蜂房伸出,這桿子是紫漆木桿,約有雞蛋粗,近兩米長,少說也有十幾斤的份量,一只手攥著桿底能穩(wěn)穩(wěn)拿住,力量絕對不小。

只見六叔將桿子緩緩伸到蜂房下的位置,將桿頭裝著的網(wǎng)由底部向上整個套住蜂房后對地下的三叔道:“成了。”

三叔揮了揮手道:“挖坑。”

我見兩位叔叔拿著鐵鍬要挖土,真想要上去“接活兒”卻被羅天寶攔住了,他笑道:“這件事你做不來,踏踏實實看熱鬧吧。”

我心里卻有些不以為然暗道:我又不是傻子,坑都挖不好了。

只見兩位叔父挖了一口大約半米不到的土坑,隨后又將洞里的土層翻到松軟,做完之后便退到一旁,一直站在樹上的六叔道:“來嘍。”說罷就聽喀拉一聲響,網(wǎng)兜裹著蜂房從樹枝上掉落,不偏不倚正好落在挖好的土坑里,這兩人挖坑位置是恰到好處,因為斷蜂房的人是不可能調(diào)整位置的。

網(wǎng)兜兜口處連著機括,是一道類似于門的鐵板,按動機括,兩扇鐵板關(guān)閉后夾斷樹枝上的木頭自然就帶著蜂房掉落了。

初春的氣溫很低,所以馬蜂處在蟄伏期,蜂房掉落泥土中才有幾只飛出蜂房,但外面罩了一層類似于蠶絲編制的細網(wǎng)兜,這些馬蜂無法飛出,挖洞的兩人又將土填回洞里,完全掩埋了蜂房后將表面浮土拍平又用石頭在上搭了一個簡易的露天灶,燒了一堆木炭在上面。

整個過程看的我們幾個人云里霧里,楚森忍不住問羅天寶道:“二哥,活埋一堆馬蜂有什么用呢?你肯定知道,別老憋著我們,就說說道理吧。”

羅天寶笑道:“這個我還真知道,蜂房都建在樹枝上,上不觸天下不挨地,就像懸浮在空中,而魂魄也是天地不沾的,所以蜂房是最適合的引魂法器,其實就是假造的嬰靈法身。”

“這么玄乎?如果嬰靈上了蜂房后會有怎樣的狀況發(fā)生呢?”

“這種事沒有定式,所以無法預(yù)判。”

就聽三叔道:“成了。”之后有人將土層挖開,取出了包裹著蜂房的兜子,烘烤了將近兩個小時,蜂房里的馬蜂早就被烤死了,此時紛紛掉了出來,堆積在兜子里看著就像是一對枯死的葉子。

三叔打開兜子取出蜂房后將裝滿了馬蜂尸體的兜子丟進土坑里,其余幾位長輩都是面露喜色,就好像這錢已經(jīng)攥在手里。

隨后三叔走到尤晴面前道:“姑娘,我們得去令堂埋骨所在,這路你認識吧?”

尤晴道:“我爸說了,他……”

三叔連擺手道:“你的父親在整場法事中千萬不要露面,最好連電話都別打,否則必生變故。”

“那我問一下路該怎么走吧。”

之前我也問過尤晴她的母親為什么沒有火葬,而選擇了土葬這種形式,因為她家是上海人,城市人現(xiàn)在有土葬意識的已經(jīng)不多了,對于這個問題尤晴知道的也不具體,只是說老家還有塊地要拆遷,母親土葬這事兒和拆遷有關(guān)聯(lián)。

很快尤晴問清了地址所在,其實也就是她老家所在,但尤晴的成長經(jīng)歷和我比較像,從小到大就沒回過老家,這之后她父親也來到了現(xiàn)場,交流過之后才確切知道尤晴母親土葬的原因。

她老家是江蘇的一處農(nóng)村,正宗江南地、魚米鄉(xiāng),是極為富庶的南方農(nóng)村,當然在十八年前當?shù)亟?jīng)濟還不算發(fā)達,曾經(jīng)幾次傳出過要拆遷改建勞改農(nóng)場的傳聞,為了獲得拆遷利益,在老家已經(jīng)沒房沒地的尤晴父親就把死去的妻子葬回了老家,有祖墳在就有談判的條件,正好他又對妻子肚里的死嬰懷恨在心,于是就拋尸荒野了。

只不過這些年村子里的經(jīng)濟越來越好,家家戶戶都依靠江南豐富的物產(chǎn)資源發(fā)了大財,所以村民也不愿意離開,尤晴家除了得了一捧方寸黃土之地,別的啥玩意也沒撈著,而且這些年尤晴父親極其背運,江浙一帶人下海早,他先是獨立經(jīng)營,但無論做什么項目別人賺的盆滿缽滿,他卻虧的都要賣褲子。

徹底沒轍后又跟著家族親戚后面做些跟風的小生意,但還是那樣,同樣的生意,同樣的渠道他眼看著別人賺錢,到自己頭上就是虧,因為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意外狀況發(fā)生,之后家里人都覺得這人運道差,也就漸漸疏遠了。

五年前尤晴父親徹底“上岸”,在某銀行里當了保安,雖然不甘心,但也只能是如此了卻殘生了。

直到今天他聽說女兒被落驚鳳纏身,也不知從哪兒看到了創(chuàng)業(yè)希望,雖然明知最好是不要來,但還是來了。

三叔帶著幾個弟妹立刻離他遠遠的,讓我們盡快送走此人,但這位都快六十歲的小老頭毫無自知之明,逮著我們先是一通客氣,隨后問我道:“于先生,按你的意思是不是當年我做了對不起小女兒的事兒,所以現(xiàn)在被她報復(fù)呢?”

我還以為他是來我這兒“接受教育”了,于是“語重心長”的和他聊了一會兒,沒想到隨后這小老頭滿臉期許的表情對我道:“那要這么說如果我安葬了小女兒是不是就算轉(zhuǎn)運了?到時候如果再做生意應(yīng)該沒有妨礙了吧?”

我這才明白他來此的目的,對他的鄙夷自不必說,于是我想也沒想道:“你趁早別想這事了,這輩子能安穩(wěn)的過下去就是天大的福氣,從你狠心拋尸那天起財運就和你無關(guān)了。”

聽我這么說他頓時滿臉失望道:“要不然我去問問那幾位大先生,或許他們有破解之道呢?”

“千萬別去,你過去會觸霉頭的。”

“怎么可能,我畢竟也是孩子的父親,做這場法事我也應(yīng)該參與其中。”說罷他真的就打算過去。

楚森急了,一把拉住他后衣領(lǐng)子道:“你給我回來吧,沒事瞎問什么,這里沒你事了知道嗎?”

連尤晴都急了,瞪著眼和她爸嚷嚷道:“家里三個女人每個都被你坑了一回,你還不滿足,還要繼續(xù)坑我坑下去嗎?你就我一個女兒了,是不是想死都沒人哭一聲?”

這老東西在一群人的指責聲中才最終不情愿的離開了,但臨走前還不死心小聲對我道:“于先生,請您幫幫我忙,如果能度過這一關(guān),將來賺錢了肯定有你一份。”

話音沒落我就親眼看著他嘴巴越斜越厲害,到后來半張臉都歪了。

37、市井小人

家里來的七人都是見過面的,而且全是長輩,年紀最大的是我的三叔,已經(jīng)年過六旬,這次行地獄破法事主事的就是他。

我不解的問羅天寶道:“二哥,不是說要去尤晴母親的墳做事兒嗎?怎么來林子了?”

“先看著吧,肯定會知道答案的。”

只見這七人到了林子里,也沒人說話,各自在尋找著什么東西,過了大概有十來分鐘,就聽年紀最小的小姨道:“三哥,這里有一個。”只見她站在一株高大的白樺樹下指著高處道。

順著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樹梢上掛著一個巨大的蜂房。

三叔點點頭道:“老六,你把東西弄下來。”

于是年近五十的六叔緊了緊褲腰帶,背著一根類似于撈魚網(wǎng)的桿子,手腳極其敏捷的朝樹上爬去,雖然是上了年紀的人,但爬樹之敏捷年輕人也比不了,眨眼間他就到了樹桿頂端,但此時距離吊在樹枝上的蜂房還有一段距離,于是他取下背上的桿子朝蜂房伸去。

這個動作看似簡單,其實很難,因為站在樹上立腳之處本就不穩(wěn),而他還要單手握桿朝蜂房伸出,這桿子是紫漆木桿,約有雞蛋粗,近兩米長,少說也有十幾斤的份量,一只手攥著桿底能穩(wěn)穩(wěn)拿住,力量絕對不小。

只見六叔將桿子緩緩伸到蜂房下的位置,將桿頭裝著的網(wǎng)由底部向上整個套住蜂房后對地下的三叔道:“成了。”

三叔揮了揮手道:“挖坑。”

我見兩位叔叔拿著鐵鍬要挖土,真想要上去“接活兒”卻被羅天寶攔住了,他笑道:“這件事你做不來,踏踏實實看熱鬧吧。”

我心里卻有些不以為然暗道:我又不是傻子,坑都挖不好了。

只見兩位叔父挖了一口大約半米不到的土坑,隨后又將洞里的土層翻到松軟,做完之后便退到一旁,一直站在樹上的六叔道:“來嘍。”說罷就聽喀拉一聲響,網(wǎng)兜裹著蜂房從樹枝上掉落,不偏不倚正好落在挖好的土坑里,這兩人挖坑位置是恰到好處,因為斷蜂房的人是不可能調(diào)整位置的。

網(wǎng)兜兜口處連著機括,是一道類似于門的鐵板,按動機括,兩扇鐵板關(guān)閉后夾斷樹枝上的木頭自然就帶著蜂房掉落了。

初春的氣溫很低,所以馬蜂處在蟄伏期,蜂房掉落泥土中才有幾只飛出蜂房,但外面罩了一層類似于蠶絲編制的細網(wǎng)兜,這些馬蜂無法飛出,挖洞的兩人又將土填回洞里,完全掩埋了蜂房后將表面浮土拍平又用石頭在上搭了一個簡易的露天灶,燒了一堆木炭在上面。

整個過程看的我們幾個人云里霧里,楚森忍不住問羅天寶道:“二哥,活埋一堆馬蜂有什么用呢?你肯定知道,別老憋著我們,就說說道理吧。”

羅天寶笑道:“這個我還真知道,蜂房都建在樹枝上,上不觸天下不挨地,就像懸浮在空中,而魂魄也是天地不沾的,所以蜂房是最適合的引魂法器,其實就是假造的嬰靈法身。”

“這么玄乎?如果嬰靈上了蜂房后會有怎樣的狀況發(fā)生呢?”

“這種事沒有定式,所以無法預(yù)判。”

就聽三叔道:“成了。”之后有人將土層挖開,取出了包裹著蜂房的兜子,烘烤了將近兩個小時,蜂房里的馬蜂早就被烤死了,此時紛紛掉了出來,堆積在兜子里看著就像是一對枯死的葉子。

三叔打開兜子取出蜂房后將裝滿了馬蜂尸體的兜子丟進土坑里,其余幾位長輩都是面露喜色,就好像這錢已經(jīng)攥在手里。

隨后三叔走到尤晴面前道:“姑娘,我們得去令堂埋骨所在,這路你認識吧?”

尤晴道:“我爸說了,他……”

三叔連擺手道:“你的父親在整場法事中千萬不要露面,最好連電話都別打,否則必生變故。”

“那我問一下路該怎么走吧。”

之前我也問過尤晴她的母親為什么沒有火葬,而選擇了土葬這種形式,因為她家是上海人,城市人現(xiàn)在有土葬意識的已經(jīng)不多了,對于這個問題尤晴知道的也不具體,只是說老家還有塊地要拆遷,母親土葬這事兒和拆遷有關(guān)聯(lián)。

很快尤晴問清了地址所在,其實也就是她老家所在,但尤晴的成長經(jīng)歷和我比較像,從小到大就沒回過老家,這之后她父親也來到了現(xiàn)場,交流過之后才確切知道尤晴母親土葬的原因。

她老家是江蘇的一處農(nóng)村,正宗江南地、魚米鄉(xiāng),是極為富庶的南方農(nóng)村,當然在十八年前當?shù)亟?jīng)濟還不算發(fā)達,曾經(jīng)幾次傳出過要拆遷改建勞改農(nóng)場的傳聞,為了獲得拆遷利益,在老家已經(jīng)沒房沒地的尤晴父親就把死去的妻子葬回了老家,有祖墳在就有談判的條件,正好他又對妻子肚里的死嬰懷恨在心,于是就拋尸荒野了。

只不過這些年村子里的經(jīng)濟越來越好,家家戶戶都依靠江南豐富的物產(chǎn)資源發(fā)了大財,所以村民也不愿意離開,尤晴家除了得了一捧方寸黃土之地,別的啥玩意也沒撈著,而且這些年尤晴父親極其背運,江浙一帶人下海早,他先是獨立經(jīng)營,但無論做什么項目別人賺的盆滿缽滿,他卻虧的都要賣褲子。

徹底沒轍后又跟著家族親戚后面做些跟風的小生意,但還是那樣,同樣的生意,同樣的渠道他眼看著別人賺錢,到自己頭上就是虧,因為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意外狀況發(fā)生,之后家里人都覺得這人運道差,也就漸漸疏遠了。

五年前尤晴父親徹底“上岸”,在某銀行里當了保安,雖然不甘心,但也只能是如此了卻殘生了。

直到今天他聽說女兒被落驚鳳纏身,也不知從哪兒看到了創(chuàng)業(yè)希望,雖然明知最好是不要來,但還是來了。

三叔帶著幾個弟妹立刻離他遠遠的,讓我們盡快送走此人,但這位都快六十歲的小老頭毫無自知之明,逮著我們先是一通客氣,隨后問我道:“于先生,按你的意思是不是當年我做了對不起小女兒的事兒,所以現(xiàn)在被她報復(fù)呢?”

我還以為他是來我這兒“接受教育”了,于是“語重心長”的和他聊了一會兒,沒想到隨后這小老頭滿臉期許的表情對我道:“那要這么說如果我安葬了小女兒是不是就算轉(zhuǎn)運了?到時候如果再做生意應(yīng)該沒有妨礙了吧?”

我這才明白他來此的目的,對他的鄙夷自不必說,于是我想也沒想道:“你趁早別想這事了,這輩子能安穩(wěn)的過下去就是天大的福氣,從你狠心拋尸那天起財運就和你無關(guān)了。”

聽我這么說他頓時滿臉失望道:“要不然我去問問那幾位大先生,或許他們有破解之道呢?”

“千萬別去,你過去會觸霉頭的。”

“怎么可能,我畢竟也是孩子的父親,做這場法事我也應(yīng)該參與其中。”說罷他真的就打算過去。

楚森急了,一把拉住他后衣領(lǐng)子道:“你給我回來吧,沒事瞎問什么,這里沒你事了知道嗎?”

連尤晴都急了,瞪著眼和她爸嚷嚷道:“家里三個女人每個都被你坑了一回,你還不滿足,還要繼續(xù)坑我坑下去嗎?你就我一個女兒了,是不是想死都沒人哭一聲?”

這老東西在一群人的指責聲中才最終不情愿的離開了,但臨走前還不死心小聲對我道:“于先生,請您幫幫我忙,如果能度過這一關(guān),將來賺錢了肯定有你一份。”

話音沒落我就親眼看著他嘴巴越斜越厲害,到后來半張臉都歪了。

點擊獲取下一章

手機版